当前位置: 100md首页 > 医学版 > 医学资料 > 相关其它 > 教育科研 > 继续教育 > 中医科 > 10
编号:10302526
近代名家治疗中风特点(一)(1)
http://www.100md.com 2003年9月26日 好医生
     一、 张山雷《中风斠诠》

    (一)首先区分内风、外风

    张氏开卷首篇即列风病,以外风内风为两大纲,指出“大率自外感受者,由浅入深,自经络而脏腑……此外因之风邪,为害固已甚厉。凡古人祛风方药,恒主疏邪解表者,诚以外感为病,仍须治之于外,泄而散之,此外因证治之一大纲也。”而“大率自内而发者,因静生动……此内因之风火,恣肆又最难驯。凡古人息风良法,必以潜阳镇定者,诚以内因为病,务必治之于内,安而宅之,此内因证治之又一大纲也。”此一外一内,大旨釐然可辨。继而强调了明辨外内二因的重要性,“假使病是外因而不为疏泄,则坐令深入;病是内因而妄与发散,则狂飚益肆……此则谈医者必明辨于机先,而不能混淆不清,指鹿为马者。”并对以上论述进行了总结:“故古之中风,皆是外因,治必温散解表者,所以去外来之邪风也。今之中风,多是内因,治必潜降镇摄者,所以靖内动之风阳也。诚能判别此外内二因之来源去委,则于古今中风证治,思过半矣。”

    (二)指出前人论与治之误

    张氏分析上至《内经》,下至隋唐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等著作,皆言中风病病因为外因。中风病名导源内经,而其含义为外风,《难经》“伤寒有五,之一曰中风”,《伤寒论》太阳中风之桂枝汤证,皆属外风。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首推小续命汤,仍是仲景之麻桂二方加味。虽其证与仲景之太阳中风不同,但制方之意,与伤寒论用药同出一辙。《金匮》之中风,“竟以内风暴动之不遂不仁昏愦吐涎等证,指为风邪之在经在络,入腑入脏。而后之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,乃无不以祛风散寒之药,治昏愦猝仆之内风。是外因内因之混合不清,即由《金匮》开其端。”综观《病源》、《千金》、《外台》治疗中风之方,竟成巨帙, 所论证用药,几无一不从外风立法。皆用辛温散风泄表之药,如麻、桂、羌、防、椒、辛、乌、附等,虽间有芩、连、石膏,终是无多。其实已无一非内风暴动,气血上菀,激扰脑神经,失其功用之病。金元以降,“河间主火,东垣主气,丹溪主痰,持论虽各不同,而同以为病由内发。”然而,河间既知将息失宜、心火暴盛立论,“而其论治,则又曰, 中风既为热盛,治之者或用乌附等类热药,欲令热气开通经络,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,则又未脱古人专治寒风之窠臼。”东垣以本气自病立论,但治法仍用洁古保命集旧说, 分三纲论治。又用续命、三化、羌活愈风汤等外感风寒之套药。明之薛立斋以内因立论而倡真水竭真火虚之说,“遂开赵养葵专用六味八味之陋。”景岳以非风立论,倡内伤颓败说,“持论既笼统不切,用药又偏于腻补”,“独有缪仲淳谓真阴亏而内热生风,猝然僵仆,初宜清热顺气开痰,继则培本,分作两层治法,乃有次序可言,”可见,中风名义论治不符,概念混乱的根源即出于《金匮》。自唐以前,误于病因上只有外风而无内风,金元以后,又再误于中经络中腑中脏之三大纲论治,“即河间、东垣、丹溪、立斋、景岳诸大家,虽各明一义,无不可取,皆膛乎后矣。”, 百拇医药(杨金生)
1 2 3 4下一页